在稳投资、补短板的快跑下,环保PPP项目继续提速。
源自中国环境报5月19日报道称,截至2019年底,全国生态环境PPP项目入库数量达3196个,总投资规模达1.97万亿元。涉及环保的细分领域覆盖污水处理、垃圾发电、固废处理、生物质能及综合治理等诸多重要板块。
跑赢了速度 跑错了方向
其中在市场开发较早、现金流回报比较稳定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民营资本的参与率高达82%。具体至项目数量,超过1300个项目的污水处理占比接近43%,投资规模达到5174亿。固废处理、垃圾发电数量则分别为510、121个。
不容小觑的综合治理项目占比远超28.57%,数量达到930个,涉及打包河道整治、污水处理新改建、生态修复等多类型环境治理细分领域、也正因投资体量普遍偏大,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远超10247亿。对应已处于执行阶段的项目,污水处理、综合治理及垃圾处理项目数量分别位于前三位,分别占比43.7%、31.9%和13.4%。
在过去6年里,大量基建领域的项目都广泛采用PPP模式进行运作,有着公共属性的环境类项目也不例外。不过,也近乎在同一时期,PPP市场开始逐渐暴露出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泛化滥用PPP的现象。一场关于不规范项目的清库风暴,让环保PPP似乎瞬间就进入了“冷静期”。
受清库政策影响,2018年以来环保PPP项目投资增速放缓、中标金额持续下降。以水处理PPP项目为例,两年前大量投资额动辄十几亿元、多则上百亿元的PPP项目频频出现,迄今总投资规模至少减少了一半。而在此前遭遇较强冲击的上市企业中,有78%的企业拥有大规模黑臭水体治理、河道治理等非经营性环境项目。
更大的问题是来自资本金的要求。大多是重资产项目,部分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靠PPP项目滚动融资来维持运营资金流动。而资产新规恰恰严格限制期限错配,要求去刚兑、去资金池、净值化管理等,大幅压缩“非标”融资活动,大量在建的PPP项目投资进度放缓,无法如期完工投入运营产生收益。让包括环保行业在内的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行业融资成本上升,许多融资渠道迅速萎缩。
2020年环保PPP喜提落地潮
所幸,经过多年清理整顿后,环保PPP项目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财政部92号文及10号文都对PPP项目按效付费提出了要求:无论是新增还是存量,以往“重建设轻运营”将被扭转至强化产出绩效,倒逼环境治理项目转向精细化运维方向。可见,规范与鼓励并举、监管与创新并存、融资与服务并重已成为环保
PPP的三大主旋律。
从宏观政策看,时至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节点,叠加中央环保督察不断深入推进,势必为生态环保和城市升级领域的增长铸就长期坚实的价值驱动力量。就当前发展态势而言,生态环境强监管在未来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继续强化。尤其是今明两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七大标志性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加快实施,投资空间进一步释放。
这也预示着2020年PPP环保领域的发力势在必行。仅在水处理板块,财政部、水利部将联合开展全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首批试点项目将控制在50个左右。另据统计,今年专项债募集资金用于基建领域的比重超75%。截至4月中旬,2020年全国用于生态环保类(包括水务建设、生态环保、水污染治理等)的专项债总额达1025亿。
亦如有业界观点认为,“对环保行业来说,会更多地去精心挑选我们的项目质量、投资标准和重点区域。”对于没有直接经济收益的公益性项目,要通过合理的打包策略实现收益,提高PPP模式的适用性。企业要充分考虑项目后期的运营效果、可产生的社会价值,并依自身情况设立项目边界,做好风险控制。